镇馆之宝———用174公斤的印度小叶紫檀雕刻而成的鲁班像。
红木家具制作中需要的各种工具也进行了展出。
红木榻上雕刻着各类栩栩如生的动植物。
大隐隐于市。远离热闹的市区,佛山装修网了解到,在南海平洲林岳村有一座4层高的红木文化馆,静待着行家上门,欣赏那用小叶紫檀、黄花梨、大红酸枝等各种名贵红木材料精雕细琢而成的各种家具。放眼望去,从凳椅到桌案,从橱柜到床榻,更兼有台架、笔架等小摆件;风格从简练明快的明式到繁复华丽的清式,琳琅满目。
这些家具,均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林师傅。
林师傅手工制造红木的手艺传承自祖上八代,如今随着名贵红木资源的日渐稀少,他却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子承父业了。
能在有生之年,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做几件红木家具,是他最大的理想。
小村里的红木文化馆
林岳社区位于广佛交界的南海区三山新城,长期以来发展出红木家具制造和销售的产业,目前已是佛山地区最重要的红木家具集散地之一。随着三山新城各项新规划陆续出台,这处小村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广珠西线高架桥脚不远处,方缘红木文化馆就坐落于此。与不远处机器轰鸣着的工地相对比,走进文化馆一片寂静,目之所及,是一件件摆放整齐的红木家具。
红木家具目前主要分为三大流派:明式、清式、新中式。
明式家具风格简约,线条明快,制作上讲究巧妙的卯榫结构。明式家具大多数不做雕饰或只做小面积的雕饰,充分展现木材自身的自然色泽、纹理;清式家具则恰好与明式家具相对,受清朝宫廷风气影响,爱好寓意吉祥的花鸟纹,追求繁密而精致的雕刻;到了现代,融合现代潮流与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新中式家具也出现了。
在文化馆的一角,老板林师傅皱着眉头眯着眼,左手握着铅笔在灯光下修改着一张家具图纸。铺在一张大桌上的一张设计图看上去已经涂涂改改许多次了,但林师傅还是不满意。多次修改涂抹之后,他伸手拿过一把风水尺,仔细量度。“根4
.33……嗯这个尺寸可以。”展开图纸,一扇完整的明式屏风展现于眼前,林师傅放下风水尺,满意地笑了。
绘制图纸成功,接下来就是要扫描进电脑,用电脑软件再做细微的调整,然后就可以投入生产制作了。事实上,包括这扇屏风,整座红木文化馆的家具均出自林师傅之手。
在占地面积多达2100平方米的红木文化馆,摆放着过百件价格不菲的红木家具。每当有客人前来拜访,林师傅就会带领着客人游览其中,逐一介绍。每一件家具上都蕴含着林师傅祖上八代传承下来的林家木工匠人的精气神。
“有一句广东话,‘甘大只蛤乸随街跳’,在家具上雕刻青蛙,将家具赋予了‘意头’。”林师傅指着一张生意盎然的芭蕉床说道。芭蕉床的单边扶手是一只手臂大小的青蛙,其身后则簇拥着一片片芭蕉和荷叶,叶子层层聚拢的中间则是一片“池塘”,这其实是一片黑白相间的云石,看起来就如同月夜下泛着光的池塘。细细一望,芭蕉和荷叶上还雕有蜘蛛、青蛙、香蕉、蝴蝶等小生灵,林师傅已把田园一景完全还原到一张木床之上。
“我现在会的,都是融汇了祖先的手艺以后再做的创新,我自己不算什么。”林师傅自谦道。
“不忍,怎么能学到东西呢”
自谦“不算什么”的林师傅,事实上已经有着25年的红木制作经验。
林师傅今年39岁,14岁开始跟随父亲学木工。“当时书读不下去了,为求生计只能跟着父亲学做工。”林师傅说。当年的林师傅在学习一路并不顺畅,成绩常年班级垫底,征得父亲林艺新的同意后,毅然退学跟着父亲学习木工。
跟着父亲后面当学徒的日子并不好受。“父亲对我很严厉,稍有做错,‘呼’地就是一巴掌。但我也忍了过来,不忍,怎么能学到东西呢?”林师傅说。
当年林家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修复红木家具,父子俩经常骑着自行车,骑行2个多小时从平洲前往广州的文昌路,挨家商铺询问是否需要修复红木家具。“当时文昌路一整条街都是买卖红木家具的,古董很多。”林师傅回忆道,“这一段经历对我影响非常大。”
在广州,当年东临文昌路、西临带河路,全长近千米的源胜街是广州最著名的古玩市场,其中古董家具,又多摆卖在文昌路。能在文昌路开上一家古玩店的,都是浸淫古董多年的行家,年轻的林师傅从这些行家口中获益良多。
“我父亲的手艺是跟我舅公学习的,我们林家的手艺,往上追溯可至八代或以上。”林师傅说。但不善于言辞的父亲林艺新,更多是将制作的工艺传授给林师傅,对于传统木制家具中的宏大雕刻文化,则少有解释。在木工一途,林师傅将好学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去修复古董家具,我看到哪些图案有意思,或者不懂的,我就去问那些老板跟他们虚心请教。遇上不肯讲的,我就把它默默记在脑海里,回家赶紧画下来,第二天再去问别的古董行老板。”林师傅说。
18岁的“大师”
一面师从父亲学习传承了八代的林家木工手艺,一面恶补雕刻文化,小小年纪的林师傅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师”,甚至有人慕名而来,委托林师傅制作仿古家具。
“当时我才18岁。有人听说我们的名声,就找上门来,说是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里看到一张很喜欢的木桌,要我去将它仿制出来。”林师傅说。博物馆里不让记录,林师傅就一次次地进入博物馆,用眼睛仔细观察尺寸,趁着记忆鲜活,赶紧离开博物馆,就站在门口在本子上将记忆中的家具描绘出来。画到不肯定的地方,立刻转身再次进入博物馆继续观察。
“没法用尺子量度,我就只能数地上的地砖还有墙上的青砖,目测家具的长、宽、高。一次不成,就再去一次。”林师傅说,“进入博物馆一次五元,我前后进去了十次左右。在那个年代,五十元已经是一笔巨款了。”谈起这一笔开销,林师傅依然显得有点“肉疼”,但他认为值得。“客人找上门要求你,说明信任你的能力。我不能辜负人家。”18岁的林师傅,“匠人精神”已经初露端倪。
自14岁师从父亲开始学习制作红木家具,林师傅已经走过第25个年头。25年间,随着机器的普及,越来越多厂商选择使用机器进行家具的制作,林师傅并不认同。
“每一件家具,都是工匠本人的精神气的结晶。诚然机器的每一刀都能刻得非常完美、精准,但正是这样的特点,意味着它的每一件家具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生气的。这样的家具,叫产品。”
“我们制作的每一件家具,都是手工制作。这样的家具你如果仔细观察,每一处细节你都能感受到工匠在当时的状态、感情。这样的家具,叫作品。”林师傅说。
抗拒子承父业,甘心让手艺“死去”
从最初跟着父亲为别人修复古董家具,到推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多年发展下来,在南海桂城,酸枝红木家具产量、存量最大的,当属林师傅。正当打拼之年的林师傅,生意越做越大。林师傅有2个儿子1个女儿,未来等林师傅老去,该由谁来继承家业?林师傅十分坦荡:“我不会让我的孩子接手这门手艺,没了就没了。”
在林师傅的工厂,木材堆放如山,一旁的工人戴着口罩分工有序。看似热火朝天,但个中状况只有林师傅才知道。“你知道吗,以前这里我有超过100个工人工作。现在多少?40多个。”林师傅说。
工人的减少与红木资源的萎缩紧密相关。红木因为材质紧密坚硬,一直深受亚洲人喜爱,多用于制作名贵家具。但以小叶紫檀、黄花梨、大红酸枝为代表的各种红木,生长速度十分缓慢。
“酸枝木生长周期300年,紫檀木500年。现在的红木,砍一棵少一棵。”林师傅说。正因为生长周期的缓慢,红木资源一直萎缩,导致工厂来料加工越来越少;但与之相反,正因为红木供不应求,红木市场一直保持火热的发展态势。
林师傅的大儿子今年读初二,正好14岁,跟当年的林师傅一样,向父亲提出要退学学习制作红木家具。林师傅哭笑不得:“他有心学是好事,但无奈这一行是做不长的,他学了这门手艺,注定走不远。”
林师傅已经看到了红木市场的末路。“这一行以后肯定是没法做了,红木越来越少,做一件少一件。我还不如趁着自己手头上还有几件好料,安安心心做几件自己喜欢的作品好了。”林师傅看得很开。
以上来源:南方都市报
链接:
匠人精神是什么?
“匠人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匠人”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匠人、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匠人将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匠人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对专业的专注精神。
匠人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
以上就是佛山装修网为您分享的佛山红木家具匠人师傅的故事,希望能让大家对红木市场有所了解。